家长必知的10个小儿发热常识
来源:儿科 作者:李 文 

发布时间: 浏览:1171

发热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也是收住院的第二大原因。儿科诊室里常常会听到家长们焦急地向医生询问:“孩子发烧了,是吃点口服药好还是赶紧输液?”“宝宝体温37.8℃,现在该不该把退烧药用上呢?”“4个多月的小婴儿连着发烧3天了,不会把脑子烧坏把?”……面对这些担忧和难题,承德市中心医院儿科专家李文教授将为各位家长答疑解惑,说说关于小儿发热“那些事儿”。

常识一:小儿正常体温是多少

测量体温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口腔内、耳部、腋下、肛门内温度地测量,若测量腋温或耳温都要形成封闭的小空间,家长不用太纠结哪种方法最准确。小儿正常腋下体温波动在36-37.3℃之间,一天内体温会有少许波动,早晨4:00-6:00最低,下午高于上午。

常识二:为何小儿会发热

发热是位于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上调导致的,此中枢通过增加机体散热或产热来维持机体正常体温。小儿大脑发育还不完善,特别是小婴儿常常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例如冬天家长包被过多,小婴儿大量出汗,就会导致脱水发热。 

此外,许多疾病也会引起小儿发热,比如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感冒、扁挑体炎、肺炎等;消化道疾病:感染性腹泻、急性胃肠炎等;有流行性季节和好发年龄的传染性疾病:如近几年春夏季流行的手足口病等;还有一些特殊病原菌导致的发热:如川崎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因此,对于发热的患儿,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找到发热的病因,对症下药。

常识三:发热对小儿有哪些影响

几乎所有家长都担心发热会对小儿身体造成损害,一旦孩子发热就立即应用退热剂,恨不得一下子使其体温降至正常。可实际上,发热并不全像家长想象的那样可怕。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也是孩子免疫成熟的过程。人体在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后,机体自身的防御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产生对抗病原菌的抗体,增强人体白细胞清除致病毒素酶的活力,增强肝脏对毒素的解毒作用,期间最先出现的抵抗就是发热,重要的机制也是发热。在体温38℃时机体杀灭病原菌的能力最强,像是普通的感冒,就完全可以通过自身产生抗体得到康复,这些都是发热对小儿身体有利的方面。一发热就立即应用退热剂,不利于小儿免疫功能的建立和成熟。

当然,发热也会对小儿的机体健康造成损害,特别是高热会让宝宝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持续高热最终会导致机体防御疾病能力下降,增加继发感染风险。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还会导致惊厥发作。

常识四:小儿发热家长怎么办

孩子一发热,家长就心急如焚,有些刚刚发热2、3个小时,就被家长带到医院就诊,还有些24小时内甚至反复就诊2-3家医院。这样做不但患儿得不到充分休息致使病情加重,还会造成目前本就短缺的儿科医疗资源地极大浪费。

实际上,发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大多由病毒导致,没有特效药物。如果患儿只有发热症状,家长不必过于惊慌,更不要一发热就给孩子吃抗生素,此时完全可以在家中做好对患儿的观察、护理。一般发热12-24小时以后患儿白细胞总数及C反应蛋白才开始升高,此时医生才会为患儿开具化验单进行检查。

特别提示:如患儿病情较重需要到医院就诊,家长应简短准确向医生提供病史,仔细倾听记录医嘱,掌握患儿的用药情况。如不是首次因发热就诊,要带好既往就诊病例并提供服用过的药物情况,这样可以使患儿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救治,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此外,对待小儿发热,家长们不应该只过分关注体温,体温很高不一定是疾病很重,相反低热,也不代表病情很轻,要积极观察,善于辨别。

常识五: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

人体散热的几个途径为:经皮肤蒸发水分是最主要的散热途径,占90%以上,因此发热时不要给孩子穿得或盖得太多;经呼吸散热,发热时孩子呼吸会加快加深;经排尿散热,此时要给孩子多喝水,吃流食;经排便散热,对于便秘的孩子可以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保持大便通畅。

由此可见,发热患儿散热过程中会流失大量水分,因此退热的捷径不是应用退热药物,而是给予患儿充足的水分保证液体的摄入量。退热剂是通过调定体温中枢使皮肤出汗达到散热的目的,如果单纯反复应用退热剂,没有及时有效地补充液量,退热效果差,还会加重肝脏负担。在补液的同时可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浴、在提高室内温度的同时减少衣物等,切忌冰袋和酒精擦浴。

常识六:退热药的正确应用方法

小儿体温超过38.5℃时,建议服用退热药物。可以安全选用的小儿退热药物主要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泰诺林”、“百服宁”是对乙酰氨基酚的商品名,即俗称的“扑热息痛”,用量为每次10-15mg/kg,单次最大用量不超过400mg;“美林”是布洛芬的商品名,用量为每次5-10mg/kg,单次最大用量不超过600mg。这两种退热药可以交替使用,24小时用量不超过4次,相对而言,布洛芬的退热效果要强于对乙酰氨基酚。

特别提示:家长朋友们还要注意,3个月以下的新生儿主张物理降温,一般不用退热药物;3-6个月的小婴儿选择对乙酰氨基酚;6月以上的患儿可以选择布洛芬。

常识七:是否发热了必须要输液

退热的途径通常有三种:口服药、肛门直肠栓剂、肌注及静脉给药。很多家长认为静脉给药可以快速退热,到医院后直接要求医生为患儿输液治疗。然而静脉给药能够退热并不是输注的抗生素所致,而是因为补充了液体,与多饮水的作用是一样的。同时输液治疗对患儿来说还存在很多隐患:如静脉穿刺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刺激和阴影;输液会导致大量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的免疫负担,严重的还会出现输液反应;药物中的添加剂、防腐剂会直接进入血液,损害脏器,不像口服药物能经过胃肠道的过滤。

特别提示:静脉给药作为退热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基本不推荐应用。如必须应用,则要咨询专业医生。同时家长也必须了解静脉给药绝不是治疗发热、感冒的常见方法。

常识八:发热会把肺和脑“烧坏”吗

家长们经常担心患儿持续高热会对肺和脑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害,就诊时会向医生反复询问此类问题。其实,广大家长不必担心,除了高热惊厥,发热不会造成患儿机体任何部位的损伤。只有肺部先产生病变,如肺炎、肺结核,或者脑部先产生病变,如脑炎等导致的发热,才会伴随肺部和脑部等器官的器质性损害。

常识九:哪些症状须及时就诊

如果发热时孩子玩耍自如、饮食睡眠正常、皮肤红润、精神状态好,说明病情并不严重,家长可于家中密切观察孩子情况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马上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无休止地哭闹达几个小时;精神异常,反应差,极度无力、嗜睡或极度兴奋;出现皮疹特别是紫色出血点,压之不褪色;明显呼吸困难,口唇、颜面、指甲、末梢发紫;小婴儿头顶部前囟门隆起;剧烈头痛,频繁呕吐;6小时以上无尿;下肢运动障碍、跛行、肢体触痛明显;惊厥;3个月以下小婴儿体温大于38℃,3月以上孩子体温超过40℃;发热已经超过72小时。

常识十:小儿发生热性惊厥家长要学会正确处理

热性惊厥分单纯性和复杂性两大类,大多数患儿属于单纯性。单纯性高热惊厥是因为体内温度急剧升高,造成大脑出现异常放电活动所致,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全身抽搐,难以预防,好发年龄为6个月-6岁,好发时间为发热开始后的24小时内,很少发生第二次。单纯性高热惊厥与遗传因素相关,如果父母有病史,孩子发热时一定要密切注意观察。    

专家支招:如果孩子在家中出现惊厥发作,家长要保持镇静,立即将孩子平卧于左侧卧位,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同时按压人中等穴位。可在孩子牙齿间放入勺柄,以防止误吸及患儿舌部咬伤。切记:正在抽搐的孩子在送达医院前,一定要及时给予相应地有效处理。

此外,对于一些复杂性热性惊厥或无热惊厥的患儿,应该送至正规医院由医生进行处理,及时与癫痫、代谢性疾病、颅内病变等情况相鉴别。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