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听力健康 享受美好“声”活
来源:耳鼻喉科 作者:马志红 

发布时间: 浏览:1985
背景资料:

据统计,我国现听力残疾人数高达2780万,其中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3.7万人,且每年新生听障儿童2-3万人。2019年3月3日是第20个全国“爱耳日”,今年宣传的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落实国家救助制度”,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耳健康。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在言语形成中起着接受声音刺激、进行模仿和检测及矫正自身发声的作用。耳聋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问题,不仅阻碍人们学习和社交的正常途径,增加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而且还对人的思维方式、智能结构和精神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

关于“耳”常识您了解多少

耳朵是我们重要的听觉器官,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耳廓到鼓膜这一部分,实际上它的结构相当复杂。耳朵位于头颅两侧的颞骨内,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声音传导的途径:气导:外耳收纳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中耳鼓膜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锤骨、砧骨、镫骨上下震动,再经卵圆窗传入内耳引起听觉,称为气传导。骨导:声波也可直接作用于颅骨,引起耳蜗内淋巴振动,产生听觉,称为骨传导。

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将声音的信息就传到大脑。由于鼓膜或中耳病变等气传导障碍引起的听力下降或消失,称为传导性耳聋。由耳蜗等病变引起的听力下降或消失,称为感音性耳聋。

多种原因可引起耳聋

炎症、外伤、肿瘤、药物、遗传因素等都可以导致耳聋。0-6岁儿童听力残疾的主要原因为遗传、母孕期病毒感染、早产、新生儿窒息、新生低体重儿、药物性耳聋等;近年来因娱乐性噪声引起的青少年听力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日渐增多的年轻突发性耳聋患者,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是主要诱因;中老年人耳聋原因依次为老年性耳聋、药物性耳聋、中耳炎、身心疾病、噪声和爆震等。

引起耳聋的原因很多,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几乎都有可能接触这些因素导致耳聋。一旦发生耳聋,应以“三早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总指导,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及时的筛查检测和有效的干预治疗。

重视新生儿听力筛查
六会宝典资料大全

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残疾导致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并影响其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针对儿童听力障碍,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遍开展和应用,被认为是21世纪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目前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方法主要有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通常医师会在新生儿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2分钟左右就能做完这个筛查,这项检查对宝宝的刺激极少。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甜美的梦乡中就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耳声发射:是一种产生于耳蜗外毛细胞的机械振动能量,经听骨链及鼓膜传导释放入外耳道,可被耳声发射仪收集。

自动听性脑干反应:由于耳声发射主要反应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无法反映第八脑神经或者听觉脑干通路的功能情况。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减少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的漏诊。

新生儿听力筛查分为初筛和复筛,正常分娩新生儿(低危新生儿)和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又称高危新生儿)采用不同的筛查方案和流程。

正常新生儿(低危新生儿)初筛在出生满48小时到出院前完成,初筛未通过或漏筛者在产后42天左右复筛。筛查方法主要使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或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如果复筛仍未通过,需要在3个月内转诊到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听力诊断检查。

六会宝典资料大全

NICU新生儿(高危新生儿):是指出生后因为以下因素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

1.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8小时及以上者;

2.早产(小于26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

3.高胆红素血症;

4.有感音神经性和(或)传导性听力损失相关综合征的症状或体征者;

5.有儿童期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家族史者;

6.颅面部畸形,包括小耳症,外耳道畸形,腭裂等;

7.孕母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疱疹、毒浆体原虫病等。

8.母亲孕期曾使用过耳毒性药物;

9.出生时有缺氧窒息史,Apgar 0-4分/1min 或 0-6分/5min;

10.机械通气5天以上;

11.细菌性脑膜炎。

针对以上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初筛在病情稳定后出院前进行,筛查方法使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或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联合筛查,以避免漏诊听神经病。初筛未通过者不进行复筛,而是在三个月内直接转诊到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听力诊断检查。因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大多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有发生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可能,因此即使听力筛查通过,以后也需要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听力,至少监测到3岁。

2018版(新版)婴幼儿童听力损失评估的国际共识:1. 新生儿在出生后1个月以内,筛查覆盖率应达到95%以上。2. 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应该在3个月以内完成全面的听力诊断及相关医学评估。

3. 对确诊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应在6个月以内接受正确的助听干预,并进行专业化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国家对残疾儿童格外关注。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意见》提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残疾儿童可向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县级残联组织提出救助申请,审核通过后,符合听力残疾儿童可在条件范围内免费进行助听器的配置,人工耳蜗的置入,以及接受基本康复服务。

针对新生儿进行普遍听力筛查,对听障患儿重点救助,最终的目的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帮助其言语发育、心理健康、并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给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该项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

重点人群爱耳护耳要做到这些

青少年应远离噪声环境 国外研究中心统计显示:每年全世界新增500万由噪声导致听力损伤的青少年。常见的娱乐性噪声包括随身听、手机、KTV、蹦迪等高音量声音,高强度的声音可使感受声音的耳蜗毛细胞产生代谢紊乱、供血、供氧不足,毛细胞死亡。而毛细胞一旦死亡,不会再生,也将失去听力功能。

为了听力健康,广大青少年及其他长期接触噪声人群应做到以下几点:1.远离娱乐性噪声及其他噪声环境;2.如确因工作需要,应做好职业防护,选择耳罩或海绵耳塞保护听力;3.使用手机时尽量将手机放在远离耳部的位置,减轻由于电磁波引发的副作用;4.佩戴任何耳机,即使音量适宜,也不可时间过长,更不可戴着耳机睡眠。

老年人应用个体化方案防治耳聋 近年全国残疾人口普查显示,听力残疾的老年人占听力残疾总人口数的76.87%。长期耳聋可使老年人产生社交障碍,导致孤独感,进而出现焦虑、烦躁、易怒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并引起记忆力减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遗传特质为老年性耳聋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很多系统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耳毒性药物、噪声等,均可诱发和加速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因此,老年性耳聋的防治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同时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远离噪声环境,戒除烟酒、加强身体锻炼。对于病程较短的老年性耳聋患者,应用药物可能有效;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耳聋患者,则要根据自身情况早期佩带辅助助听装置,如助听器,以便更好地接受外界信息。

耳健康从生活细节做起

1.纠正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可以损伤外耳道甚至鼓膜,引发外耳道炎、鼓膜穿孔。多人共用挖耳工具还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如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的增多就与之有关。耳道内有耵聍是正常现象,且有保护作用,若排出受阻需到医院由专业人员取出;2.注意鼻部、咽部保健。因鼻部、咽部疾病可经咽鼓管传至中耳引起中耳炎;3. 避免耳内进水;4.告知儿童不要将异物塞入耳道。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