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救治 牢记两个“120”
来源:急诊科 作者:高君武 

发布时间: 浏览:1167

背景资料:目前我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肌梗死发生,但仅有3.5万例获得了及时规范的救治。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普及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理念、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系迫在眉睫。为此,在2017年11月20日第四个“心梗救治日”,中国医师协会携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以及全国20个省市联合举办“1120心梗救治日”主题活动,将“有胸痛,我要拨打120”的理念推向全国。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全部死亡原因的首位,全国心血管病患者达2.9亿人次,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将心梗救治日定在每年的11月20日,就是希望大家牢记两个“120”:一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要迅即拨打120;二是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为120分钟。从发病开始到疏通梗死血管如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高危人群要警惕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AMI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017年6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指出: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病人数高达2.9亿,患病人群的分布,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其中,每5例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目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为70万例,然而只有5%的患者得到了合理有效地救治。

心肌梗死常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肥胖、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等)、天气环境因素、情绪因素等。其中,中青年患者以冠心病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为主;老年患者以基础性疾病为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出现年轻化趋势。

心梗症状早知道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至2天或1至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的心绞痛。其主要表现为:

突发胸痛 突然出现持续性胸痛,表现为“压榨感、濒死感”,有时又可表现为“烧灼样、酸痛、刺痛等”。胸口像被重物压迫,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有时疼痛会向牙齿、下颌、颈部、肩部、手臂(特别是左臂内侧,可放射至小指)、背部、上腹部放散,休息不能缓解。特别是曾经出现过活动后胸痛,休息后或者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的患者,出现持续性的胸痛更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出现此类症状可能是肺部疾病、心血管类疾病,如果既往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肺部疾病,近期无咳嗽、咳痰、发热等“感冒”症状,突然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

大汗 周身冷汗淋漓是一种常见的心肌梗死症状。即使不活动也会不由自主地出冷汗,四肢发凉,甚至可以湿透衣物。

心悸 心慌不安伴有烦躁、恐惧、焦虑,脉搏加快或不规则,特别是伴有虚弱、头晕和气短等症状时,可能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表现。 

胃肠道症状 心脏下壁和后壁分布着较多的迷走神经,因迷走神经支配肠胃功能活动,所以这两个部位的心肌梗死会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反酸、烧心、腹痛、排便感、腹泻等类似胃肠炎的症状。

低血压、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常可引发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时可引发心源性休克,表现为收缩压<8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ml/h)等。

急性心肌梗死还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咳嗽、肢体瘫痪、意识丧失、抽搐、口唇皮肤发绀等不典型症状。

心梗救治“三道关”

心肌梗死抢救要闯三道关:

第一道关:是最关键的一关,把握在患者自己手里。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人,出现心梗症状,自己及家属应尽可能早期识别、早期正确处理。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原地静坐或卧床休息,家属切勿搬动病人,因为静止可以减少心脏的负荷,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延缓心肌细胞因缺氧而坏死。立即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解开患者衣领,及时清除其口腔内的呕吐物,防止误吸,顺畅的呼吸对心肌梗塞的患者尤为重要。如既往有明确心绞痛病史伴有胸痛患者可将硝酸甘油1片舌下含服,口服300毫克阿司匹林,最大限度地起到抗栓塞作用;家中有氧气的要吸氧。如果患者无低血压、休克等表现,出现烦躁,可服用 1至2片安定让病人镇静(如不能确定患者病情,建议不要轻易给患者服用药物)。如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心跳停止,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

第二道关:是指120急救中心接诊患者后迅速出动救护车,启动救治绿色通道,在第一时间将患者快速运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通过胸痛中心进行救治。

第三道关:患者来到医院后,急诊科、心血管内科等相关专科医生迅速诊治,争取在90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这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心肌梗死救治最重要的是抓住“黄金时间120分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血液供应被中断,随着时间的延长,坏死的心肌越来越多,死亡率也越来越高。若能在发病后1小时内打通堵塞的血管,患者死亡率仅为1%;如果延迟到发病后6小时打通堵塞血管,则死亡率将会升高到6%以上。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是通过溶栓、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等方式的再灌注治疗,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一般来说,在心梗发生后90分钟内接受再灌注治疗,并在120分钟内开通闭塞血管,绝大多数心肌可以免于坏死。但如果超过3个小时,就可能有50%的心肌坏死;超过6个小时,就可能有80%的心肌坏死。如果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支架治疗,先接受溶栓治疗也能将救治时间窗拉宽,根据溶栓情况进行转运介入治疗或溶栓后3至24小时内冠脉造影,也能取得较好效果。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黄金120分钟),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因此有“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救命口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急性胸痛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成为救治的关键一环。急性胸痛发作后,“挺一挺就过去了”的观念千万要杜绝,有些夜间发病的患者不想影响家人休息,选择尽量熬到天亮再去医院,有的自己怀疑心脏病却要开车或步行到医院就诊,都有可能在途中发生不测……其实,急性心肌梗死并不可怕,它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然而战胜它是需要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医院、社会共同的努力的。最正确的做法是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谨记“拨打120,黄金120分钟”两个概念,医务人员会在第一时间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地治疗,开放紧急救治绿色通道,缩短就诊流程,尽可能争取救治时间,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