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的那些事
来源:全科医疗科 作者:于爱文 

发布时间: 浏览:1361

背景资料:抑郁症是全球常见疾病,根据WHO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抑郁障碍占非感染性所致失能的比重为10%,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负担。躯体疾病中符合抑郁障碍者高达25%-64%。

很多时候抑郁症容易被忽视,当人们被不开心、沮丧的情绪困扰时,通常不认为这是疾病。虽然抑郁不等于抑郁症,但是如果不及时调整和治疗,很容易发展成为抑郁症。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说明该病发生的普遍性。心理学家指出,由明确现实事件引起的抑郁和悲伤是正常的、短暂的,有的甚至有利于个体的成长,但如果抑郁症状持续时间很长,远超一般人对这些事件的情绪反应,并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那么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识别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情感性疾病,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或出现自伤、自杀行为,有的可造成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应从以下几方面识别抑郁症患者:

情感 这是抑郁障碍的核心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感觉压抑、“提不起精神”,觉得自己如被“乌云笼罩”,常常哭泣忧伤,无愉快感。

兴趣 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兴趣减退及愉悦感缺乏,常无法从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获得乐趣,患者常常放弃原来喜欢的一些活动,甚至连正常工作、生活享受和天伦之乐等都体会不到快乐,行为退缩。

精力 精力不足、长久的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患者表现懒散,甚至正常生活都需要他人催促。一位患者形象地形容自己是“一堆烂泥,扶不起来”,还有一些患者出现无助感,自觉痛苦,难于表达。

躯体症状 多数抑郁患者表现为食欲减退,由于他们进食很少,因此消化功能差,患者常常体重减轻,也有少数表现为食欲增加。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有某种形式的睡眠障碍,一般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典型表现为早醒。入睡困难的患者常常伴有烦躁、焦虑症状。性欲低下在抑郁症患者中相当常见,表现为对

性生活无要求及快感缺乏。

心理症状 自责、自罪、自杀观念。由于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自责,并感到绝望,因而产生自杀观念,且比较顽固,反复出现,部分患者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对于曾经有过自杀观念或自杀企图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将预防自杀作为首要任务。

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和抑郁障碍密切相关。患者的疼痛常没有器质性原因,常见有头痛、颈痛、腰背痛等。慢性疼痛可成为抑郁症的重要症状或就诊的主诉,而抑郁症状也可使各种原因所产生的疼痛症状明显加重。

其他症状 包括各种躯体不适主诉,如口干、恶心、呕吐、咽喉不适、胃部烧灼感、消化不良、胃肠胀气、便秘、气短、胸部不适等。患者常常因为这些症状到医院反复就诊,接受多种检查和治疗,不仅延误诊断,而且浪费医疗资源。抑郁有因可寻

抑郁障碍的发病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因素。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具有较为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人格特质;生活中争强好胜追求完美,具备这些特性的个体很容易发生抑郁障碍。目前学者针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但其神经生物学基础和病理学基础尚无最终定论。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特别是一级亲属,罹患抑郁障碍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10倍。小于30岁和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呈现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神经生化及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 主要包括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递质在神经突触间隙的减少和受体的缺乏,是导致抑郁的重要的生物学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性生活事件是抑郁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患重病或突然病故,均可导致抑郁障碍的发生。

抑郁了怎么办

虽然抑郁给人们带来了很大危害,但它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及早就医、规范治疗,是能够治愈的。抑郁治疗目标在于尽可能控制症状,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提高临床治愈率,防止复发,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治疗模式为综合治疗,即药物+心理+家庭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治疗是当前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疗效好的第二代抗抑郁药物,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等一线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用药,切忌自行加药、减药、停药。抑郁症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两年内复发。为改善这种高复发性疾病的预后,目前倡导全病程治疗。全病程治疗策略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急性期治疗需8-12周,巩固期治疗需4-9月,维持期至少需要2-3年。维持治疗时间越长,复发率越低,因此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药。

心理治疗 用心理咨询技术改变患者认知和行为,与药物治疗配合使用,效果更为理想。

家庭支持治疗 面对抑郁症患者,家属应陪伴、帮助,而不是埋怨、抱怨,要让其感受到温暖,感到在其身后有支撑的力量去消除无助和绝望。

走出对抑郁症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抑郁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

很多抑郁病人不会主动面对该病症,甚至有一种病耻感而不去就医。目前只有10%-20%的抑郁症患者就医,80%的患者因不能识别或不愿就医而延误治疗甚至酿成自杀的后果。

误区二:单纯心理治疗就能治愈抑郁症。

部分患者认为抑郁症的治疗无需服药,只要打开心结,病自然会好。其实,心理辅导固然重要,但药物治疗也不可缺少,并需贯穿治疗全程,二者应同步进行。

误区三:症状好转就停药。

有些患者病情好转就停药,以致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抑郁症复发率较高,只有维持足够的治疗时间才能防止其复发。维持时间根据病情而定,老年抑郁症患者更有必要进行维持治疗,且骤然停药可引发撤药综合征,轻者表现为躯体和胃肠道症状,重者伴有较明显的运动障碍及精神障碍。此外,三环类抗抑郁药为胆碱能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抗胆碱能作用,长期用药会使胆碱能受体被阻滞,骤然停药可能引起胆碱能系统反弹,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胆碱能出现亢进的症状和体征。

误区四:抗抑郁药会成瘾,吃了就停不了。

很多患者拒绝用药,主要是担心吃药会上瘾或使人“变傻”,其实抗抑郁药不会让人成瘾,可能个别患者出现脑部功能减退,但这并不是药物引起的,是疾病本身对大脑造成的损害。越是拖延、回避治疗,造成的损害就越大。轻度抑郁无需药物治疗,而中、重度患者均需规律服药,若疗程不足,随意停药,易导致病情反复,可能发展到需终生服药。

误区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有睡眠障碍的困扰,擅自服用安眠药、镇静药。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法可能会暂时缓解症状,但其他症状依然存在,抑郁症的症状不只是失眠抑郁,不整体治疗,会造成更大的隐患。

误区六:乐观开朗的人不会得抑郁症。

有些非典型的、隐匿性的抑郁症患者,看似乐观开朗,有说有笑,但却并非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仅仅是因为工作、场合、礼仪方面的约束。此时的“微笑”反而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导致情绪失调,引发“微笑型抑郁”。“微笑型抑郁”多发生在一些成功人士中,男性多于女性。这类人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困惑、烦恼、无奈、悲伤,但为了维护“面子”,不愿向别人吐露,长期在内心深处不断积蓄痛苦、压抑、悲伤等负面情绪。因此,这类人的情感隐藏很深,所以医生和家属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