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 只留青春不留“痘”
来源:皮肤科 作者:张艳峰 

发布时间: 浏览:917

说起成长中的烦恼,恐怕没有什么比脸上“长痘”更让人心烦的了。“痘痘”不仅影响心情,而且拉低“颜值”,尤其对于爱美的年轻人来说,更是避之不及。而导致长痘的这股“洪荒之力”似乎一直潜藏在皮肤下,随时蓄势待发,让人们束手无策。那么到底如何科学祛痘呢?承德市中心医院皮肤科专家来为您“支招”。

“痘痘”,医学上称为痤疮,又称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好发于青年,皮脂溢出部位,如面部和胸背等处。可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 


五大因素诱发痤疮

痤疮有多种发病因素,其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明了,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内分泌因素 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的快速发育和皮脂的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性激素支配的。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睾酮在皮肤中经 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后者与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雄性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促进皮脂分泌的作用。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 粉刺的形成始于皮脂腺毛囊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质细胞。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质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细菌感染和炎症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易继发细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为最重要,该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形成。

免疫因素 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状况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爆发性痤疮,免疫反应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因素 遗传、饮食、胃肠障碍、精神因素、气候、化学物的接触、微量元素等也是本病发生的可能因素。


八种类型需认清

目前临床上根据皮损的主要表现将痤疮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点状样痤疮 面部呈现小点状散在小白点,接近于皮肤色,如用手挤压,可挤出条状或米粒大的黄白色、半透明的脂肪栓;还有表现为小点状的小黑点,是经过氧化后形成的。 

丘疹性痤疮 最常见的皮肤损害以发炎的小丘疹为主,高出皮肤,大小有如米粒到豌豆大,较密集,有的也较坚硬,颜色是淡红色或深红色,有时在丘疹中央可以看到黑头或顶端发黑的皮脂栓,伴瘙痒或疼痛感。

脓疮性痤疮 以脓疮表现为主,高出皮肤,有绿豆大小,顶部形成白头脓疱,底部色浅红或深红,触之有痛感,脓液较为粘稠,治愈后常遗留或浅或深的瘢痕。 

结节性痤疮 当发炎部位较深时,脓疱性痤疮可发展成壁厚的结节,大小不等,颜色呈浅红色或深红色,表现不一,有的显著隆起成为半球形或圆锥形,可长期存在或逐渐吸收;若脓液破溃后形成明显的瘢痕和色素沉着。 

萎缩性痤疮 是指丘疹或脓疱性痤疮损害,破坏了皮脂腺体,所引起“凹坑状”的瘢痕,多见于患病时间较长、反复发作、而没有加以重视的患者。 

聚合性痤疮 它也是皮肤损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呈现多种形态,有很多的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及窦道,瘢痕、硬结密集发生。 

囊肿性痤疮 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常继发化脓菌感染,破溃后流出血性胶流状脓液,炎症不重,以后逐渐形成窦道或瘢痕。 

恶病性痤疮 皮肤损害为小米粒至蚕豆大小的青红色或紫红色丘疹、脓疱或结节,质地较软,含有脓液或血液,长久不愈,愈后遗留小瘢痕,可转变为疽疖痈,此型多见于体质虚弱者。


正确认识 合理施治 

痤疮是由青春期内分泌的变化引起,主要是因性激素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常见现象。控制皮损需要长期治疗,治疗痤疮的药物需6-8 周起效,没有权宜一时的应急药物。在皮损有效控制后,要坚持治疗,预防复发。大部分痤疮经治疗后能控制,但很难完全消退,也会随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周期性加重或减轻。随着年龄增加,痤疮趋于缓解。 

皮肤护理很重要 每日用温水、含硫磺或其他去脂消炎的香皂洗涤患处 2次,轻轻拍干后涂抹用于治疗痤疮的药物。局部外用制剂应仅用在每个皮损上,而不是在整个面部。挖挤皮损会导致炎症扩大、迁延不愈,并增加瘢痕形成的机会。如果外用药物后使皮肤变干,则可使用不含油脂与香料、不引发粉刺的润肤剂。正确使用化妆品,最好根据医生的建议选用。如果所用药物中含有光敏性抗生素或维甲酸,则应使用遮光剂或防晒霜。 

其他措施 饮食上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和刺激性食物,有一定预防痤疮加重的作用;禁用溴、碘类药物,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这些都是痤疮的诱发因素。 


内外兼顾不可少

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治疗的目的是消炎、杀菌、去脂、清除皮面过多的油腻,去除毛孔堵塞物使皮脂外流通畅。保持皮肤清洁、控制感染。

维甲酸类:具有抗角化、促进正常脱屑清除成熟粉刺并抑制微粉刺以及中度抗炎作用,可治疗炎性皮损,预防复发,提高其他合用抗痤疮药物的穿透力;抗生素类:控制炎症和感染,适用于轻-中度炎症性痤疮。应与维甲酸合用,不应单独使用。皮损改善后应停药,或使用 2-3 个月后无效应换用另一种抗生素,以防耐药;其他外用药物:壬二酸:能减少皮肤表面、毛囊及皮脂腺内的菌群,尤其是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粉刺有溶解作用,对不同类型的痤疮均有效。可减少位于毛囊的维生素高达 97%以上,同时减轻炎症、使角化过程正常化。可配成 15%-20%霜外用,其副作用为局部红斑与刺痛;二硫化硒:2.5%二硫化硒洗剂具有抑制真菌、寄生虫及细菌的作用,可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含量。用法为洁净皮肤后,用药液略加稀释,均匀地涂布于脂溢明显的部位,约 20min后再用清水清洗;5%-10%硫磺洗剂:具有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等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口服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口服抗生素是治疗痤疮特别是中重度痤疮有效的方法之一。首选四环素类,其次大环内酯类,其他如复方新诺明和甲硝唑也可酌情使用,主要用于对局部联合治疗无效的中-重度炎症性痤疮,或有高度潜在瘢痕化的痤疮。常用药物为四环素、红霉素、米诺环素。也可使用磺胺类或多西环素;系统维A 酸治疗:口服异维A酸是严重痤疮的标准治疗方法,也是目前治疗痤疮最有效的方法。异维 A酸作用于痤疮发病的所有病理生理环节,治疗效果虽显著,但考虑到它的副作用,故尽量不作为轻型痤疮的首选治疗。 

激素治疗 雌激素:能抑制女性机体所产生的雄激素的影响,对雄激素水平过高的女性患者效果好。不应将其作为痤疮治疗的常规方法。 


物理治疗皮损小

对于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或不愿接受药物治疗的痤疮患者,物理治疗是最好的选择。目前常用的有效治疗痤疮的物理疗法有光动力疗法、激光治疗和果酸疗法。 

光动力疗法 原理:通过使用特定波长的光激活痤疮丙酸杆菌代谢的卟啉,通过光毒性反应、诱导细胞死亡以及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促进皮损自愈来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单纯蓝光(415nm) 、蓝光与红光(630nm)联合疗法以及红光+5-ALA 疗法治疗各种寻常痤疮。实验证明光动力疗法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皮脂腺分泌、减少粉刺和炎性皮损数量、促进组织修复。  

果酸疗法 果酸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水果、甘蔗、酸乳酪中,分子结构简单,分子量小,无毒无臭,渗透性强,作用安全,不破坏表皮屏障功能。 

作用机制:通过干扰细胞表面的结合力来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粘着性,加速表皮细胞脱落与更新,同时刺激真皮胶原合成,增强保湿功能。果酸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其效果越好,但相对不良反应也越大。 

激光疗法 1450nm激光、强脉冲光(IPL)、脉冲染料激光和点阵激光是目前治疗痤疮及痤疮瘢痕的有效方法之一,也可与药物联合治疗。 强脉冲光可以帮助炎症性痤疮后期红色印痕消退。点阵激光对于痤疮瘢痕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他治疗 粉刺挑除:这是目前粉刺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必需同时使用药物治疗,从根本上抑制粉刺的产生和发展;结节/囊肿内糖皮质激素注射:有助于炎症的迅速消除,是治疗较大的结节和囊肿非常有效的方法;囊肿切开引流:对于非常大的囊肿,切开引流是避免日后皮损机化并形成瘢痕的有效方法。 


上一条 下一条